立足优势谋发展 创新突破谱新篇
河北青少年体育发展走出特色之路
文章字数:3,365
  □本报记者 宋云杰
  青少年体育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是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是对全民健身运动和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指导和要求。2023年,河北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按照国家体育总局“1233”工作部署和省体育局党组“4+1”工作目标,坚持“一体化推进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走出一条富有河北特色的青少年体育发展之路。

强化顶层设计

  “我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就是按照国家体育总局‘1233’工作部署和河北省体育局党组‘4+1’工作要求,坚持深化体教融合这一总体目标,牢牢把握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两大任务,巩固和拓展体校、传统体育特色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三大阵地,构建和完善健康促进、青训、竞赛三大体系。”河北省体育局青少处处长王家刚表示,“具体实施路线,是以强化各级各类体校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传统特色学校、青少年俱乐部三大阵地建设;以规范青少年赛事为重点,协同推进业余训练、健康促进三大体系建设,开创具有河北特色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之路。”
  王家刚介绍,2021年1月26日,河北省委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我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落实方案,让每个孩子都有体育基础,让每个有体育天赋的孩子都能成为优秀体育人才不再是奢望,更让河北青少年体育发展步入快车道。”
  为了进一步提升顶层设计,夯实人才基础,在《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今年省体育局又印发了《河北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全省体育后备人才数量翻番、质量跃升、项目布局进一步优化。王家刚说,“我们已经积极构建起‘传统特色学校—专业体校—苗子训练营—省专业队’人才培养输送模式,还配套制定了《倍增计划考核办法》,建立考核督导机制。”针对各地市、运动中心实施“一月一总结,一季一通报,全年总排名”。将考核结果与资金扶持相挂钩,进一步激发基层体育部门和运动中心的积极性。
  政策引导,效果显现。今年全省新增新型体校196所,新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739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23个,全省注册运动员人数达到6.7万人,比去年增加2.1万人,增幅45.6%。

强化“阵地”建设

  竞技体育的主阵地是各级各类体校建设,这在全国体育界是核心共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河北省县(市、区)级体校建设不容乐观。王家刚发现,“我们各级各类体校存在着少和弱两大问题。其中,少,就是县一级体校数量少,全省167个县(区、市)只有76个有体校;弱,就是师资力量弱,教练员水平低。”
  怎么办?当然是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首先是抓好人才建设。重点做好教练员培训工作和组织开展苗子训练营。今年全年组织了18个项目基础教练员培训,1700名基层教练员参加,全面提升田径、游泳以及三大球等各项目教练员的教练执教水平;全年共组织开展了20期苗子集训,有1400人参加,甄选出的好苗子全部纳入人才库规范管理;投入资金支持市级体校建设,主要用于更新设施、添置器材等。
  其次是抓项目建设。以奥运会夺金项目为核心,以全运会夺金项目为重点,以“特色、优势、实力”为项目设置和布局导向,以“发展优势,强化实力,培育特色”为工作方向,做到优势项目强化巩固、潜优项目重在提升、弱势项目实现突破,做到扬长避短,体现针对性和科学性。“比如围绕田径、游泳、跳水、射击和乒乓球等奥运会夺金运动员输送地,设置奥运金牌特训点,给予大力支持,让该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确保人才梯队建设更加科学合理,省体育局青少处还大力推进二线队组建工作。“运动中心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指导训练,提升二线队训练水平。比如冬运中心已经与8个地市体校、学校联合办省二线队,将优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延伸到基层;与石家庄二中、保定一中、衡水中学等学校开展联合组队,做到因地制宜,丰富人才培养渠道。同时,我们还进一步突出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打造高端培养平台。”目前,我省获评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44家;大力扶持市、县(区)体校建设,依托体校成立了12个奥运金牌特训点。
  再次是充分运用竞赛杠杆促进全省青少年体育发展。推动全省建立起以青少年联赛为塔基,以锦标赛、冠军赛为塔身,以省运会为塔尖的青少年竞赛“金字塔”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分学段、分项目,基础与专业衔接、学校与社会共建的市、区、校三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在省级赛事引入竞赛监控系统,从运动员检录到比赛结束,全方位“直播”,确保比赛公正公平,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在全年举办青少年竞赛90余场中,参赛人数达到3.5万人,没有发生赛风赛纪等问题,特别是河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引入这套系统,实现了零投诉。
  那么,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怎样呢?也许四年一届的省运会是最佳展现平台。“本届省运会,青少年组夏季项目决赛阶段共打破81项省运会纪录,一批优秀后备人才脱颖而出。”最让王家刚高兴的是,“有游泳运动员高唯中、小轮车运动员孙思蓓等18名运动员入选国家队,529名苗子运动员已输送到省集训队。青少年组冬季项目5个大项193个小项中的37名运动员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反映了过去4年我省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丰硕成果。”

强化创新突破

  政策+措施是取得成绩的基本保障,但要让发展脚步铿锵有力其关键词是突破和创新。
  “体校是主阵地,但新时期,传统体校的建设已不能满足青少年体育发展需求。”因此,王家刚同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者一起寻求创新——组建新型体校。“各市依据各自实际,由体育部门提供教练员和主要负责人,目标学校提供文化教育和日常管理,有序、规范开展新型体校建设工作,在全省实现体校全覆盖。”
  这既不同于政府主导的传统体校,又与传统特色校有所区别,其中最具亮点的是张家口。该市深入推进体校职能由单纯训练单位向管理机构转变,逐步构建起“以体校训练示范中心、社会体育俱乐部、大清河竞技人才服务中心、中小学校四类主体共同参与”的“大体校”发展格局。具体做法是体校训练职能下划到市体校训练示范中心;鼓励俱乐部注册培养青少年运动员,设置奖励机制,进行评星定级;实施大清河竞技人才发展计划,对没有场地资源和运营经验的教练,吸纳到大清河竞技人才服务中心,为孵化体育俱乐部积累经验;夯实中小学校体育基础,严把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准入资格,鼓励俱乐部教练入校授课。该市经验做法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认可,并在2023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为了让体育发展更具活力,省体育局提出重点发展田径、体操和游泳三大基础项目的战略目标。其中,田径、游泳为大众所熟知,对竞技体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重点发展体操项目的原因是什么呢?“田径是运动之父,体操是运动之母。”王家刚解释说,“在上世纪,学校是有单杠、双杠等体育项目的,这属于基础体操,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能很好地改善上肢肌肉质量,训练上下肢协调和周身平衡,进而改善身体机能,对武术、冬季项目以及技巧类项目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不过,曾是河北重点项目的体操由于种种原因发展境况一度下滑,曾经只有6个市开展。为了突破瓶颈,省体育局青少处积极研究实施相关措施,“体举柔中心选聘10名教练员下沉地市指导训练效果很好,今年省体操锦标赛有10个市,11支队伍参加。”让该项目发展逐步走向正轨。
  另一项实现突破的领域是雄安足球。制定了《河北省体育局关于支持雄安新区建设高素质足球教练员队伍情况的报告》;指导雄安新区制定印发《雄安新区建设高素质足球教练员队伍工作方案》;组织“足球之声”足球知识普及大讲堂3期;截至11月底,培训和引进E级以上足球教练员226人(培训177人、引进49人);构建了“特色学校+专业体校+苗子训练营+专业运动队”培养模式,截至11月底,已认定命名足球传统特色校32所(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一贯制3所、小学21所)。截至11月底,举办国家级足球赛、京津冀赛事等536场足球赛事活动。另外,与北京、天津签订合作协议,携手打造京津冀青少年体育发展共同体。
  总结2023,成绩满满,面对2024年,信心十足。“以‘抓地市、抓阵地、抓项目、抓问题’为重点,整体谋划、科学布局,全力推进青少年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