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当怀凌云志 笑展菁华冠四方
文章字数:1,952
月 日,河北队选手李心鹏在比赛中。 周强 摄
□本报记者 周强
2月17日-27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举办,它是历届全冬会中规模最大、项目最多、标准最高的一届。河北体育代表团奋勇争先,共获得29金27银26铜,参赛成绩总排名均位列全国第三,荣获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特别是在青年组的比赛中,我省自主培养的冰雪健儿收获17金21银16铜,占总金牌数的60%,充分展现了河北冰雪运动发展的青春力量以及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本届全冬会,河北代表团在参赛人数、参赛项目、参赛成绩实现历史性跨越,青年组的表现更是亮眼,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青年组奖牌位居第二,实现历史突破。本届全冬会,我省共有211名运动员参加了6个大项14个分项148个小项的决赛阶段的比赛(上届全冬会我省37名运动员参加了5个项目的比赛),参赛人数位列全国第六,参赛项目位列全国第三。共获得29金27银26铜(上届获得1金2铜),金牌数和奖牌数位列全国第三,其中,青年组金牌数位列全国第三,奖牌数位列全国第二。二是整体水平全面进步,优势项目初步形成。全冬会设8个大项16个分项,我省参赛6个大项14个分项,在大项上均有金牌入账,分项上均有奖牌入账。其中,冬季两项共设11枚金牌,我省获得6枚;速度滑冰青年组共设12枚金牌,我省获得5枚;U型场地青年组共设4枚金牌,我省获得3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青年组包揽3枚金牌;雪车项目男子组包揽2枚金牌;特别是在冰球、冰壶两项集体项目中,我省各获得一枚金牌,展现出较强竞争力。三是运动员队伍年龄优势明显,发展后劲巨大。参赛运动员平均年龄15.2岁,14至16岁占到73%。青年组获得17金21银16铜,金牌数位列全国第三,与前两名黑龙江、吉林差距较小;奖牌数位列第二,超过了黑龙江;获奖运动员均为首次参加全冬会的运动员,展现了我省近几年在后备人才培养上的成绩,以及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我省冬季竞技运动起步较晚,2015年组建第一支省级专业队,短短8年多时间实现历史性跨越,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自主培养的青少年力量更是撑起一片蓝天,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初步建立了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特色学校—专业体校—苗子训练营—省专业队”的人才培养体系作用显现。积极发展冰雪运动特色学校。与省教育厅联合评定“河北省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52所,其中中学6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9所、小学165所,特色学校已经成为我省青少年冰雪运动发展的基石。加快专业体校人才培养。全省各地市14个专业体校全部开展了冰雪项目训练,在校业训学生运动员5000余人。加大冰雪运动人才选拔力度。全省建立基层特训点6个,组织开展苗子训练营4期,组建冰雪二线队4支,培训运动员260人。加强省级冬季项目运动队建设。目前,我省已经组建13支专业队,开展项目涉及7大项15分项105小项,位列全国第三;培养专业运动员295名,位列全国第四。加强冬季运动师资培养。河北体院、张家口学院等4所高等院校积极发展冰雪专业,培养教师、教练人才。
二是不断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河北速度滑冰队建队之初就采用了两个组并行的模式,两组队员分别由资深教练田国俊、卢卓率领,各自独立进行训练。卢卓率领的组是河北省体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办的队伍,也是我国目前冬季项目唯一一支国家重点高校与省体育局合作的队伍。“东北师范大学有优质的教育平台,河北有强大的人才和后勤保障,双方强强联合,旨在探索中国速度滑冰人才培养新模式。”卢卓说。两个组在平时训练、比赛中的良性竞争可以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同时两个组在多个层面也有交流和合作。河北省体育局冬季运动中心副主任庞晓健说:“我们通过跨界跨项的方式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苗子,构建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与东北师范大学借助各自优势共建速度滑冰队伍。之后,我们会探索更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河北冰雪的未来而努力。”
三是开创了冬季项目梯队建设新模式。为贯彻落实《河北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倍增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创新河北冰雪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夯实冬季项目高质量发展基础,河北省体育局冬季运动中心与地市共同组建短道速滑、速度滑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等四个项目的集训二队。作为冬季项目后备人才“选材池、储备库”,省冬季项目集训二队成为打造河北省冬季项目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统筹推进冬季项目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协同发展的基础之基。它推动了市级业训与省级专业队之间的有效衔接,改变冬季项目单纯依靠跨界跨项的选材模式,推进冬季项目梯队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创新了体教融合举措和队伍管理模式,更好地发挥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对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助力作用和运动员成长成材的支撑功能,让基层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都能够更早地接受更正规、更科学、更系统的训练。
□本报记者 周强
2月17日-27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举办,它是历届全冬会中规模最大、项目最多、标准最高的一届。河北体育代表团奋勇争先,共获得29金27银26铜,参赛成绩总排名均位列全国第三,荣获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特别是在青年组的比赛中,我省自主培养的冰雪健儿收获17金21银16铜,占总金牌数的60%,充分展现了河北冰雪运动发展的青春力量以及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本届全冬会,河北代表团在参赛人数、参赛项目、参赛成绩实现历史性跨越,青年组的表现更是亮眼,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青年组奖牌位居第二,实现历史突破。本届全冬会,我省共有211名运动员参加了6个大项14个分项148个小项的决赛阶段的比赛(上届全冬会我省37名运动员参加了5个项目的比赛),参赛人数位列全国第六,参赛项目位列全国第三。共获得29金27银26铜(上届获得1金2铜),金牌数和奖牌数位列全国第三,其中,青年组金牌数位列全国第三,奖牌数位列全国第二。二是整体水平全面进步,优势项目初步形成。全冬会设8个大项16个分项,我省参赛6个大项14个分项,在大项上均有金牌入账,分项上均有奖牌入账。其中,冬季两项共设11枚金牌,我省获得6枚;速度滑冰青年组共设12枚金牌,我省获得5枚;U型场地青年组共设4枚金牌,我省获得3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青年组包揽3枚金牌;雪车项目男子组包揽2枚金牌;特别是在冰球、冰壶两项集体项目中,我省各获得一枚金牌,展现出较强竞争力。三是运动员队伍年龄优势明显,发展后劲巨大。参赛运动员平均年龄15.2岁,14至16岁占到73%。青年组获得17金21银16铜,金牌数位列全国第三,与前两名黑龙江、吉林差距较小;奖牌数位列第二,超过了黑龙江;获奖运动员均为首次参加全冬会的运动员,展现了我省近几年在后备人才培养上的成绩,以及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我省冬季竞技运动起步较晚,2015年组建第一支省级专业队,短短8年多时间实现历史性跨越,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自主培养的青少年力量更是撑起一片蓝天,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初步建立了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特色学校—专业体校—苗子训练营—省专业队”的人才培养体系作用显现。积极发展冰雪运动特色学校。与省教育厅联合评定“河北省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52所,其中中学6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9所、小学165所,特色学校已经成为我省青少年冰雪运动发展的基石。加快专业体校人才培养。全省各地市14个专业体校全部开展了冰雪项目训练,在校业训学生运动员5000余人。加大冰雪运动人才选拔力度。全省建立基层特训点6个,组织开展苗子训练营4期,组建冰雪二线队4支,培训运动员260人。加强省级冬季项目运动队建设。目前,我省已经组建13支专业队,开展项目涉及7大项15分项105小项,位列全国第三;培养专业运动员295名,位列全国第四。加强冬季运动师资培养。河北体院、张家口学院等4所高等院校积极发展冰雪专业,培养教师、教练人才。
二是不断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河北速度滑冰队建队之初就采用了两个组并行的模式,两组队员分别由资深教练田国俊、卢卓率领,各自独立进行训练。卢卓率领的组是河北省体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办的队伍,也是我国目前冬季项目唯一一支国家重点高校与省体育局合作的队伍。“东北师范大学有优质的教育平台,河北有强大的人才和后勤保障,双方强强联合,旨在探索中国速度滑冰人才培养新模式。”卢卓说。两个组在平时训练、比赛中的良性竞争可以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同时两个组在多个层面也有交流和合作。河北省体育局冬季运动中心副主任庞晓健说:“我们通过跨界跨项的方式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苗子,构建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与东北师范大学借助各自优势共建速度滑冰队伍。之后,我们会探索更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河北冰雪的未来而努力。”
三是开创了冬季项目梯队建设新模式。为贯彻落实《河北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倍增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创新河北冰雪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夯实冬季项目高质量发展基础,河北省体育局冬季运动中心与地市共同组建短道速滑、速度滑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等四个项目的集训二队。作为冬季项目后备人才“选材池、储备库”,省冬季项目集训二队成为打造河北省冬季项目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统筹推进冬季项目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协同发展的基础之基。它推动了市级业训与省级专业队之间的有效衔接,改变冬季项目单纯依靠跨界跨项的选材模式,推进冬季项目梯队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创新了体教融合举措和队伍管理模式,更好地发挥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对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助力作用和运动员成长成材的支撑功能,让基层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都能够更早地接受更正规、更科学、更系统的训练。